2013-12-16

拉羅什福柯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1613 ~ 1680)
‧君主的仁慈大度往往只是攏絡民心的政治策略。

‧哲學可以輕易戰勝過去與未來的痛苦,卻無法擊潰當下之痛。

‧如果你我自身德性完美無瑕,就不會從注意別人的缺點中得到那麼多樂趣。

‧私益以各種語言開口,扮演各種角色,甚至以無私者的面目現身。

‧世人並不如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幸福或不幸。

‧不論世人彼此的命運有多少懸殊之處,世間仍有均衡好運與厄運的補償力量。

‧世人常因自身的豐功偉業而志得意滿,但這些功績通常是機運所致,而非擘劃的結果。

‧人的行動因受人責備或讚美而產生幸或不幸。

‧出現在靈光乍現中的事物,通常遠比我們盡心構想的更為完善。

‧為了正確了解事物,我們必須知其細節;然而細節浩瀚無涯,我們的知識也就始終淺薄且不完美。

‧世上有良好、卻無樂趣可言的婚姻。

‧巧妙運用平庸的資質,仍能贏得讚譽,而且往往遠較聰慧之人更具聲望。

‧世上有無數行為看似愚蠢,其背後的動機卻是深謀遠慮。

‧無論「希望」如何欺矇我們的雙眼,它仍帶領我們愉悅地走完人生。

‧調整理智去承受已發生的不幸,遠勝過頻頻臆測可能降臨的厄運。

‧美名遠揚或惡名昭彰,兩者對人在得取利益時同樣有用。

‧有些人若非我們親眼目睹,根本無法相信他們會為惡;但事實上,其中毫無值得大驚小怪之處。

‧若無虛榮心相隨,美德即無法持久。

‧世人大多以名聲及財富評斷他人。

‧韜光養晦,藏鋒不露是至高無上的技巧。

‧世人有時自認厭惡阿諛奉承,其實只是不喜歡奉承的方式罷了。

‧當一個人的品格衰退,品味也會隨之低劣。

‧我們毫無經驗地踏進人生各個時期;不論年紀長幼,我們對那人生階段通常依然缺乏經驗。

‧對於曾經顛倒眾生的年長者而言,最危險的荒謬在於忘記自己已不再有此魅力。

‧很少有人明瞭如何變老。

‧瞭解眾生遠比瞭解一人容易。


--- 摘自《人性箴言 - 偽善是邪惡向美德的致敬》

...............................................................

十七世紀的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柯,出身在巴黎一個家世顯赫的家族,一生僅留下兩部作品傳世。古老貴族家庭出身的拉羅什福柯早年曾經歷多次沙場征戰,而且熱中政治活動,參與過政治密謀鬥爭,但因為得罪當權者而遭流放外省。晚年的拉羅什福柯則將關注重心從政治徹底轉向沙龍,成為當時重要的沙龍主人塞維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和拉法葉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的沙龍座上嘉賓。同時,也開始省思此生見識過的人性善與惡,並在五十二歲時完成這部《人性箴言》。

...... 一般人總認為,當我們因為某事而沮喪或傷心時,正向的振奮激勵有助調適情緒;但在拉羅什福柯的認知中,人的快樂是比較出來的,痛苦當然也是。因此,能讓痛苦傷心者不那麼痛苦的最佳方式,也許會是看到更糟糕的狀況發生在他人身上;相形之下,自己的問題似乎也就沒那麼嚴重了。拉羅什福柯認為,人類本性大多自私。當厄運降臨在朋友身上,我們也許表面哀戚,但心中卻可能暗自竊喜遭逢厄運的不是自己;我們自許心胸寬大,為人公正,但真正考驗人性的時刻,往往不是你我能否對遭逢困境的朋友給予同情,而是在我們看到朋友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之際,是否毫無嫉妒之心。

...... 拉羅什福柯厭惡凡事正向思考的濫情,《人性箴言》等於是他對人類自我正向認知的挑戰 ...... 這樣的觀點和寫作方式也激發了後世無數偉大的哲學家,深受尼采、齊克果、維根斯坦等人喜愛,也讓後人知道,最強烈的悲觀主義未必非得以沈悶沮喪的方式表現。

---- 摘自〈編者序 - 一面讓人性現形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