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5

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一個人的內心愈充實,他對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 --- 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麼。這就是為什麼高度的智慧,會使人不合群。

‧到老年,下面這幾項快樂的來源多半會枯竭:熱愛、機智會消失,旅行的意欲會減退,不再那麼喜好馬,或喜歡社交;親友也逐漸死去。那時候我們更要依賴內在的財富;只有內在的財富長久地跟隨我們。

‧為「外我」而犧牲「內我」,也就是為了光輝、官職、排場、頭銜和榮譽而放棄個人全部或部分的安閑和自主,是莫大的愚蠢。

‧我研究哲學並未為我帶來半塊錢,但它讓我節省了許多花費。

‧一個人若是對某些東西並無希求,決不會覺得有所缺失;沒有那些東西,他照樣快樂;另一人比他多一百倍財物,只要有一件他要的東西沒有得到,便會苦不堪言。

‧我們可以說,財富好比海水:你愈喝得多,你愈口渴;名聲也是一樣。

‧我們無論做什麼,第一件所想到的事幾乎都是:人家會怎麼說?我們人生的苦難和困擾,近乎一半可以追溯到這一份關切。也就是這份關心別人會怎麼說,造成我們所有的虛榮、炫耀,還有排場和吹噓。

‧名聲是智者最難除去的。

‧一種隱逸的生活模式對於我們心境的寧靜有著極為有益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不必老是看到別人,成日得聽他人胡亂發表的意見;簡言之,我們能夠返回自我。

‧如果你忽視自己的優越之處,盡是跟平庸之輩親切交往,打成一片,他們就會老實不客氣地把你當作他們的一份子。

‧毫無疑問,「謙虛」成為美德之後,讓愚人討盡便宜。

‧我們的存在是否具有價值,如果需要依靠別人來認定,我們的生命是可悲的。

‧死後到來的名聲是最真實的,雖然他本人並未領受,然而他卻可稱為幸福的人。

‧旅行海外的人經歷過不同氣候,但原來的愛好和想法還是一樣。

‧沒有才智的人,是看不到才智的。

‧在童年,生命看起來像是戲院裡的佈景,因為我們是從遠處看去;在老年,佈景依然,這時我們卻已走到非常臨近佈景的地方。

‧年輕時,事物的外表最能吸引我們;年老時,思索只是我們心智的主要特質。因此,青春期是喜愛詩歌的時代,老年就偏好哲學。

‧西班牙有一句俗話,長壽之人經歷的不幸也多。

--- 摘自《處世智慧錄》

2013-02-06

留住手藝


這本書裡介紹的手藝人都是極普通的人。他們既不是所謂的人間國寶,也不是能代表日本的擁有什麼特殊技藝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很高的學歷,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義務教育,然後就為了生存而立即去拜師學技了。這在那個時代的日本,是很普通的,是一般百姓理所當然的生活而已。

他們製作的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日常用品,不是高價和特殊的工藝美術品。這些物品當中有些已經或者正在被現代生活中新出現的東西所取代。手藝人所用的材料都來自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他們最好的材料庫。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極其簡單的,幾乎沒有能稱得上是機器的設備。他們是這樣說的:「工具少,但是我們可以使用自己的身體,因為手和身體本身就是工具。」他們從師學藝,當修業完成的時候,靠著身體所記憶下來的那些技能就是他們最為珍貴的生存工具了。

曾經主張「工業立國」的日本,在今天仍保存著眾多的「手藝」。

這些手藝還保存著從前的姿態。有人說它們太老舊了,也有人說它們太落後了,但是還是有人覺得那些手藝很好,也還是有人用它們。經濟的高度發展和成長,促使人們在過度追求便利的同時,造成了莫大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我們為什麼要利用科學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們思考的問題。大工業化的批量生產所帶來的「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費的觀念。舊時的修修補補反覆使用的精神也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從前那種珍重每一個工具和每一個物品的生活態度也就沒有了。選擇修補不如重新購買來得更快和更省錢。如果用金錢來衡量的話,一次性的物品顯得便宜又方便。這樣的情況還不僅僅體現在對待物品上的態度,甚至體現在對待人的態度上。工廠為了追求更合理化的經濟效益,讓很多人失去了工作。過份追求廉價和效率,讓人已經忘了作為人的本來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為了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需要均等統一的材料。為了提高生產速度,即便是不同習性的材料都被放在同樣的機器上進行加工,這已經成了工業化生產所必須的模式。但是,由於這些材料生長的土壤和自然各自不同,它們的習性也都千奇百態。而讓這些素材的習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正是手藝人們的工作,也是讓物品看上去有性格、與眾不同的緣由所在。這些手藝的活計是帶著製作它的人的體溫的。而工廠追求的則是統一的、不需要有性格的。這是「去除」的觀念。被「去除」的是被認為不能用的。這樣的觀念也體現在對人的使用上。

什麼是幸福?我們為什麼而工作?人又為什麼而活著?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追求幸福嗎?這樣的疑問會再一次出現在我們的大腦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是不能靠金錢來解決的。這樣的時候,我們是否會重新審視手藝人的生活方式---那些終日以天然的素材為對象,靠常年訓練出來的技藝過活的手藝人的生活方式?很好地運用素材的特性,就一定能製作出耐久性強的好品質的東西。磨煉技藝的過程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為了讓更多的人買,為了比同伴做得更好,為了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也為了明天更好。手藝的世界從來就是沒有邊際的。手上的活計就是磨煉手藝人氣質的學校。他們就是這樣:了解材料的特性,磨煉自身的技藝,做出好的東西。這也是他們的生活本身,是他們的人生哲學。這些是否給我們這些講求效率至上的現代人以啟發呢?

還想重申一次,這些樸素的手藝人,絕不是聖人君子,更不是人間國寶。他們就是每天拼命地為了養活家人而勤奮勞作的最普通的人。當我們對於人生道路產生迷惘的時候,可以去認識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人生態度、對勞動的認識,以及他們在手藝上的氣質,也許那才是人應該有的活法。

這本書所講述的就是這些人的人生故事。

--- 《留住手藝》作者自序塩野米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