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5

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一個人的內心愈充實,他對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 --- 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麼。這就是為什麼高度的智慧,會使人不合群。

‧到老年,下面這幾項快樂的來源多半會枯竭:熱愛、機智會消失,旅行的意欲會減退,不再那麼喜好馬,或喜歡社交;親友也逐漸死去。那時候我們更要依賴內在的財富;只有內在的財富長久地跟隨我們。

‧為「外我」而犧牲「內我」,也就是為了光輝、官職、排場、頭銜和榮譽而放棄個人全部或部分的安閑和自主,是莫大的愚蠢。

‧我研究哲學並未為我帶來半塊錢,但它讓我節省了許多花費。

‧一個人若是對某些東西並無希求,決不會覺得有所缺失;沒有那些東西,他照樣快樂;另一人比他多一百倍財物,只要有一件他要的東西沒有得到,便會苦不堪言。

‧我們可以說,財富好比海水:你愈喝得多,你愈口渴;名聲也是一樣。

‧我們無論做什麼,第一件所想到的事幾乎都是:人家會怎麼說?我們人生的苦難和困擾,近乎一半可以追溯到這一份關切。也就是這份關心別人會怎麼說,造成我們所有的虛榮、炫耀,還有排場和吹噓。

‧名聲是智者最難除去的。

‧一種隱逸的生活模式對於我們心境的寧靜有著極為有益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不必老是看到別人,成日得聽他人胡亂發表的意見;簡言之,我們能夠返回自我。

‧如果你忽視自己的優越之處,盡是跟平庸之輩親切交往,打成一片,他們就會老實不客氣地把你當作他們的一份子。

‧毫無疑問,「謙虛」成為美德之後,讓愚人討盡便宜。

‧我們的存在是否具有價值,如果需要依靠別人來認定,我們的生命是可悲的。

‧死後到來的名聲是最真實的,雖然他本人並未領受,然而他卻可稱為幸福的人。

‧旅行海外的人經歷過不同氣候,但原來的愛好和想法還是一樣。

‧沒有才智的人,是看不到才智的。

‧在童年,生命看起來像是戲院裡的佈景,因為我們是從遠處看去;在老年,佈景依然,這時我們卻已走到非常臨近佈景的地方。

‧年輕時,事物的外表最能吸引我們;年老時,思索只是我們心智的主要特質。因此,青春期是喜愛詩歌的時代,老年就偏好哲學。

‧西班牙有一句俗話,長壽之人經歷的不幸也多。

--- 摘自《處世智慧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