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1

別想擺脫書

‧書多方證明了自身,我們看不出還有什麼比書更適合實現書的用途。也許書的組成部分將有所改變,也許書不再是紙質的書,但書終將是書。

‧在某個特定時刻,人類發明了書寫。我們可以把書寫視為手的延伸,這樣一來,書寫就是近乎天然的。它是直接與身體相連的交流技術。你一旦發明了它,就不可能再放棄它。

‧網路使我們回到字母時代。倘若我們曾經自以為步入了圖像文明,那麼電腦又把我們引回古騰堡的體系,從此人人必須閱讀。

‧即使電子書在技術上最好地滿足了各種閱讀需求,用它來讀《戰爭與和平》就最合適嗎?

‧我們處於運動、變化、更新和轉瞬即逝之中,矛盾的是,我們的時代卻是一個越來越長壽的時代。

‧無論真假,預言的本質在於謬誤。我忘了誰這麼說過:「未來之所以是未來,就因為它永遠始料未及。」

‧我收到過無數研究我的作品的博士論文!真是瘋狂!一篇博士論文怎麼能以一個還活著的傢伙為題目呢?

‧我受過歷史學研究的訓練,深深知道我們該在多大程度上懷疑那些所謂的提供歷史事件確切信息的資料。

‧我們曾經以為,全球化會使人類形成同樣的思維方式,但結果恰恰相反,全球化造成人類共同經驗的分裂。

‧書是人類的起點和終點,是世界的場景,乃至世界的末日。

‧在這個世界上,法國人大概是最後一批徒手寫信的人。

‧真正的收藏家關注尋覓超過擁有,猶如真正的獵人首先專注於捕獵。

‧每一次閱讀顯然都在改變一本書的本身,就像我們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在影響著我們。一本偉大的書永遠活著,和我們一起成長和衰老,但從不會死去。時間滋養、改變它;那些無意義的書則從歷史的一邊掠過,就此消失。

‧傑作並非生來就是傑作,而是慢慢變成傑作。偉大的作品往往通過讀者而相互影響。.... 我們的人生道路、個人經歷、生活的時代、獲得的訊息,甚至我們的家庭變故、子女的問題,所有這一切都會影響我們對古代作品的閱讀。

‧書常犯錯。但有時卻是我們的解釋在犯錯或妄想。

‧信仰總是比知識更強大 --- 這也許令人驚嘆。

‧我們對書總是有一種崇高的理念,我們自願將書神聖化。然而,事實上,只要認真觀察我們的書架,就會發現有相當驚人的一部份書出自毫無才華的人之手,要不就是傻瓜或瘋子。

‧福樓拜說,愚昧就是一心想下結論。

‧違心地行事,就是言與知相悖。人們一直都在真誠地犯錯。謬誤橫貫人類的歷史,這不算壞事,否則我們就成了神。

‧我們往往從圖像中看到有別於事實的東西,圖像的欺騙性比書寫的語言或言辭更微妙。

‧為什麼不把一本「被人談論」的書放在一旁,三年以後再讀?我看電影常常採取這種方法。

‧無知就在我們的四周,無處不在,往往還狂妄自大。無知甚至滋生使人瘋狂的熱忱。它充滿自信,藉政客的小嘴慷慨陳詞,儼然勝券在握。相形之下,知識脆弱,易變,永遠受威脅,懷疑自我。知識無疑是烏托邦式理想的最後一處避難所。

‧我很少把藏書展示給別人看。藏書是一種手淫現象,只屬於個人,很難找到能夠分享同一激情的人。

2014-07-08

艾略特

(T. S. Eliot, 1888 ~ 1965)
















 



我對自己的靈魂說,平靜罷,你要等待但不存希望
因一旦希望便會錯寄希望;你要等待但不要去愛
因一旦去愛便會錯託愛心;如今仍有信心
然而信和愛和望都在於等待。
你要等待但不存思想,因你還未充分準備可以思想
所以黑暗即成為光,而靜止即成為舞。
流水的低語,冬天的閃電。
隱匿的野生百里香和野生草莓
花園裡的笑聲,迴盪著的狂喜
沒有消失,但必然指向
那死與生的痛苦。

你說我在重複
一些我已說過的話。我會再說一遍。
我好不好再說一遍?為了到達彼處,
達到你所在之處,為了你從不在之處出發,
你必須走一條是不存在著狂喜的。
為了達到你所不知道的
你必須走一條路即無知之路
為了擁有你所不擁有的
你必須走一條放棄擁有的路。
為了達到你所不是的
你必須通過一條路是你不在的。
而你所不知即你唯一所知
而你所擁有的即你所沒有
而你在之處即你不在之處。


--- 摘自〈「四個四重奏」之東煤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