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9

寂寞島嶼

(Judith Schalansky 著)
‧地圖學實在應該歸納至詩歌體裁類,而地圖集本身就是美麗的文學作品。它最早的名稱《世界劇場》(Theatrum Orbis Terrarum),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翻閱地圖,雖能撫平-這舉動所勾引的-遠遊慾望,甚至取代旅遊行動,卻是懷著超乎移情作用的心緒。打開地圖集的人,不會滿足於零星造訪幾個充滿異國風味的地方,而是貪婪地一次就要整個世界。這種慾望總是很強烈,比到達嚮往之地所得到的滿足感還強烈。地圖集與旅遊嚮導,我至今仍舊偏好前者。

‧四面環水的陸地成為實驗烏托邦社會的理想地,亦即人間天堂的化身:十九世紀期間,七個氏族進駐位於南大西洋的→垂斯坦昆哈島,其中來自蘇格蘭的威廉‧葛拉斯(William Glass)擔任了這個微型社會的大家長。對文明與世界經濟圈感到厭倦的柏林牙醫李特博士(Dr.Ritter),於一九二九年隱居到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Islands)中的一座島嶼→佛羅里亞納島,拋棄一切多餘累贅的事物-包括衣服。美國作家羅伯特‧狄恩(Robert Deam Frisbie)則於一九二零年代搬到一座位於太平洋的珊瑚環礁→普卡普卡,在那兒-依循南洋文學的經典題材-見識非比尋常,令人羨慕的隨心所欲生活方式。這些島嶼顯然還保有自我,仍處於無拘無束的原始狀態,猶如人類墮落之前的天堂,不識羞恥為何物。但無可厚非。

‧提科皮亞島民在鹹水湖上捕魚,在海邊抓撈貝類。他們種植山藥、香蕉和大芋頭,將麵包果埋在地底下備荒。這些只夠一千兩百個人食用-無法餵養更多人。一有颶風或嚴重乾旱毀了收成,很多人會選擇快速死亡。未婚女子通常會上吊或游向大海,有些父母會帶著他們的兒子坐上獨木舟,走一趟有去無回的海上之旅。他們寧願死在橫無涯際的海洋中,也不願在陸地上慢慢餓死.....。

‧今日有百分之十的平格拉普島民是全色盲,在其他地區這類色盲的比率低於三萬分之一。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低垂的頭,不斷地眨眼,常緊瞇、輕顫的眼睛,一再蹙眉縮小視角而在鼻梁上方形成的皺紋。他們迴避光線與白晝,常要等到天色昏暗時才出門,屋舍窗戶貼滿色彩鮮豔的箔紙。在黑暗中,他們很活躍,動作比別人靈敏。.....

--------------------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攤開世界地圖或抓來地球儀,去搜尋地球上那些遺世獨立的小島嶼,特別是幾乎被人遺忘的,不知名的島嶼。也因為這樣,當我在書店裡看到這本美麗的書時,當場暗暗驚呼了起來。

美麗的書,有細緻的編輯和典雅的圖,還有寂寞、枯乏的島嶼故事,以及悲慘的記事,但是都阻卻不了那股嚮往偏極生涯的遨想意志。作者在書序最後為地圖集所下的註腳是很經典的,也應該能得到所有地圖迷的激賞和認同。

這些寂寞的孤島,人口從零到六、七仟人不等,是否真的「寂寞」?就得要問問島上的住民了。至於那些無人島,則只有當地的生物才能體驗此滋味。

是誰說過的:一個人就是一座寂寞的島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