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7

禪的行囊

▪ 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

▪ 般若,指的是「超越知識的」,沒有被知識或者分別心所污染的本心--- 相當於吃下惡果之前的亞當、夏娃。簡單地說,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再加上「波羅蜜多」,意思就是「無上的智慧」或者「完美的智慧」。獲得這種智慧能令人看見事物的本來面目,看見自我的存在原是空,是心中升起的幻境。


▪ 沒有禪那的般若是口頭禪畫餅充飢,而沒有般若的禪那則是無本之木。修禪意味著取消般若與禪那之間、智慧與靜慮之間的分別,同時它又必須以二者為基礎。



三月正當三十日,

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

未到曉鐘猶是春。

(賈島)


▪ 喝茶、吃飯、大便,都無所謂,都是道。如果你不能在平常生活裡見道,讀多少書都是浪費時間。學武也是一樣。每一拳、每一腳都是道。你是誰和你做什麼了無分別。如果你有分別心,就不能見道。


▪ 汝等好住,今共汝別。吾去已後,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問,錢帛,著孝衣,即非聖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種。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坦然寂靜,即是大道。吾去已後,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種。吾若在世,汝違教法,吾住無益。(六祖惠能)


▪「我們坐在這房子裡,它有門,還有窗。如果關上門窗,我們就出不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痴迷於房子和門窗的概念。這些概念就是我們的無明。如果能夠領悟到這些概念的虛幻本質,我們就隨時都可以出去。而根本上來說,其實「出去」也是虛幻的--- 沒有房子,也就沒有出。我們看到的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對於虛老這樣的禪師來說,禪定功夫有時候有用,有時候又可能毫無用處。」


▪「自我並不存在。由於無明的遮蔽,我們總是因眼前所見而升起分別之心。無明使我們陷入無盡的生死輪迴,而解脫之道就在於領悟世界的本質--- 自我並不存在。你我從未出生,也永遠不會死亡。無明導致的分別之心使我們貪戀物欲,進而貪生怕死。釋迦牟尼的證悟之道便是從領悟「無我」,進而解脫生死開始的。這是一切眾生都能做到的事。」(意昭法師)


▪ 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終其一生無法割捨。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___ 摘自《禪的行囊》


……………………………………………………


Bill Porter 的一系列中國旅記很難定義。一方面它是建立在作者個人信仰上面的尋訪之旅,接近遊記,而非學術著作。另一方面因為譯筆流暢,可讀性很高,因而廣受歡迎(至少在中國,有人提到作者的這些書在中國拿到可觀的版稅)。然而,希望從這樣的遊記尋找客觀事實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失望,因作者從來不談專制社會的政治現象,對共產黨治下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問題也不涉入,亦無批判,除了極少數點到為止之外,各書可說都在正面描述中國。你可以說作者是個中國迷,因為先天上對中國古文化一往情深,對禪釋道信仰虔誠,因此心中無分別、無對立。但如果是一個對歷史與社會科學有一定要求的讀者,肯定只會把他的書當作一位浪漫的老外佛教徒所寫的中國情書。


情書並非全然不可讀,你只要抱著同情理解的態度,體恤他的溫情,便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或許是基於一個美國人對中國毫無批評的浪漫情書,所以中國讀者才會那麼無保留地開心接納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